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友提提問:剛性? 路感?

上星期有位車友要跟小索購買TR22 零式;TR22 零式的剛性自然沒話說
但車友耽心:他的車是鋁車架,配上去路感會不會更顛、更不舒服呢?

這是個好問題,似乎很多人都有此疑問,今天來討論一下

幾年前小索的文章中有提到,探究輪子的剛性有三種:側向剛性扭轉(驅動)剛性縱向(徑向)剛性
側向剛性
扭轉剛性

縱向剛性
側向剛性最常聽到、扭轉剛性有些廠商會提到,而縱向剛性幾乎沒人去討論

1. 側向剛性不好的輪子,有磨剎車皮的可能,抽車會軟趴趴,下坡有飄移的感覺
2. 扭轉剛性不好的輪子,極輕齒比座著瞬間發力加速會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
3. 縱向剛性不好的輪子,會直接散掉,框折成好幾節
我們指輪子剛性,都是在說側向剛性 或延伸去討論扭轉剛性
但絕對不是縱向剛性,為何?
能在路上跑的輪子,縱向剛性都不會有問題;框折成好幾節的情況,我們沒什機會看到,一般情況是不用去耽心輪子的縱向剛性


那縱向剛性完全沒討論的價值?其實縱向剛性跟路感有很大的關係
下面小索花點時間來討論縱向剛性這東西

若拿沒編起的輪子去做縱向剛性的測試(單輪框)結果一定是非常糟糕,不同框高的輪框差異極大
框高僅有16mm的輪框 MA3 縱向剛性是23.3N/mm - 這是指沒編起來的輪框,數據相當的淒慘
當然上述的數據大家看看就好,單討論框的剛性意義並不大,光只有一個框,也沒辦法上路騎我們該探討的是編組完成後的剛性

這就是發展百年以上張力輪的特色,編起來後的輪子的縱向(徑向)剛性大幅提升
框高更低的Crono只有13mm高,編成輪後,縱向剛性突破 2000N/mm

而小索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側向剛性這個值,若有印象的話大家會知道一般的輪子側向剛性是多少:20-50N/mm,跟縱向剛性的值差了50-100倍
這也是為何
探討輪子的性能時,我們會提到側向剛性,而不是縱向剛性
不用耽心超高的縱向剛性,反而是要留意偏弱的側向剛性
上圖還透露了其它訊息,一般人會覺得框高愈高輪子的縱向剛性愈好
但仔細看圖中的縱向剛性最低的反而是最高框的ZIPP 808 82mm

那要如何讓路感變的舒適呢?最簡單的方式把胎壓放低即可,為何呢?
下面這張圖就可以做解釋
路上有一個5mm的凸起物,若是胎能幫我們吸收4mm,實際的震動就剩1mm;這就是所謂的吸震,路感變的舒適;
胎壓愈低受力後胎的變形量愈大,愈舒適(變形量大=剛性低)
普遍認為,縱向剛性比較低的輪子路感會愈舒適 
很多碳輪騎來路感是比較舒適的,因為實際在做縱向剛性的測試時,同樣框高的碳輪縱向剛性通常比鋁框來的低

當然小索認為縱向剛性只是輪組舒適與否的一環,材料本身的特性也是一個重點
框高愈低,幅條用的愈少愈細;這些都會讓路感更為舒適
那路感舒適,輪子的剛性會不會連帶下降呢?還記得剛剛說的,輪子的剛性是指:
側向剛性,甚至更延伸去討論扭轉剛性
縱剛性影響到路感舒適性
這也是何為有的輪子可以做到剛性好路感也舒適的根本原因,因為這兩者是不相衝的,本來指的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回到文章最開頭處:
"TR22 零式"的剛性是優異的(側向剛性與扭轉剛性),也因為框高低、幅條用的細,路感也較為舒適
市場上有沒有其它產品可舉例?小索想了想Campagnolo Bora ultra 35也是,幅條用的少又細,剛性測來也真不錯,我想它的路感也是舒適的!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車友提問 DTSiwss 輪組 PR1400, PRC1400 差異? DICUT、SPLINE?

前幾天有位車友在網路上看到一編文章在探討 PR1400, PRC1400 差異?
車友就這篇文章詢問小索的意見,仔細看了一遍之後,發現文中有許多細項值得深入探討

當然該車友有疑慮,其它車友也可能有疑慮,今天就把它一一點出
車友的解讀是正確的,兩組輪定位是不同的

光看名稱 PR1400,PRC1400,僅差一個字母,會覺得兩者非常接近
但是連到DT官網仔細看一下輪組的全名就會發現有所不同之處

PRC 1400 SPLINE® 35 - 35mm  高 Tubeless 框, SPLINE 技術
PR 1400 DICUT® OXIC- 21mm 高 Tubeless 框, DICUT 技術,剎車面 OXIC處理

其實這兩組輪子用的框、花鼓、連幅條都不同,只是剛好部份名稱接近,而讓人混淆

說 PR1400 改成 PRC1400 這個曲解可深了,根本不一樣的東西

+1,+20,+15,+20%,改了什麼直接用數據告訴你
實際上是 RC 38 SPLINE 改成 PRC 1400 SPLINE 35


PR1400的幅條是較粗的全Aerocomp,而新推出的PRC1400 是Aerocomp 混合 最輕最扁的Aerolite
圖源:DT官網
如同小索以往所述,輪組是一個系統性的東西,應以編成輪組後去做性能評估,而不能只看單一材料的特性
在花鼓、幅條、框體都不同的情況下,會有合適的組合搭配

比較粗的幅條編成的輪子就一定比較穩定~~~~這種說法似乎有欠周全


2013 的SPLINE花鼓跟 DT240 公版花鼓有夠像
DT 240s 公版花鼓


2018 SPLINE 陽極後切削,做出陰陽變化,外型也較為圓滑;其實改進的不只有外觀
在幾合上做了優化,將花鼓中心至右耳的距離從15.3mm +0.8mm 改為 16.1mm
宣稱可增加 15%後輪側向剛性-->改進剛性重量比,是輪組許多重要性能指標的其中一項
(剛性的增加指的是RC 38 SPLINE 改成 PRC 1400 SPLINE 35)

但這顆新款SPLINE花鼓僅用在DT的廠輪上DT並沒有針對公版品240s做修改

輪組廠的角度來看需要對輪子的性能、耐用度做保証修正了SPLINE花鼓進而提升側向剛性
但若以
花鼓廠供應商的觀點來看,僅需保証花鼓是耐用的,編輪者買回去編輪,輪子的剛性是否符合需求,是編輪者需要負責的並非花鼓廠,所以公版花鼓240s的設計就原封不動



DTSwiss DICUT® DT最高端的車輪技術
外觀上,三種花鼓有所不同;圖源:DT官網

小索比較DICUT 與SPLINE花鼓異點如下:
DT NAIL Head spoke只用在DICUT系列的輪子上,就能得知級數不同

DT採用DICUT花鼓繞了一圈後,又回到市售公版花鼓的設計方向這真是天大的誤解了
點入官網一看,多出了一系列新的DICUT輪組直接在最上面


說實在話太多了,直接看廠商的報價,也知道什麼是比較頂級的
同樣都是2018年新產品,DICUT,硬是比SPLINE多出400eu

最後來看一下,新款DICUT花鼓的設計方向
由左至右:GIANT SLR0,SOLE 零式,DTSwiss ARC1100 DICUT
2016 Giant SLR0 21孔 2vs1編法
2017 SOLE 零式 24孔 2vs1編法 (左右耳加大)
2018 DTSwiss ARC1100 DICUT  24孔 2vs1編法 (左右耳加大)

雖然小索不曾與它廠設計師有過交流,但原來彼此的想法是相似的
看來這一年走來方向是對的


上述這些資料google一下都找的到,小索深刻的體認到,寫一篇文章真的需要用心、需要多花些時間
我的文章代表著我做事的細心與態度~~~追根究底,一點都不隨便

2017年8月3日 星期四

流言終結者- Campagnolo,Rolf 這類的輪子,其側向剛性是否與幅條分布有關?

這是Rolf的輪組
這是Campagnolo G3編法的後輪
第一眼看見 Rolf,Campagnolo G3 編法的輪子會覺得這輪子樣式好特殊
G3本身是有專利的,應該只有對岸廠商敢Copy

而Rolf的編法是幅條兩兩非常靠近,實際上這麼做的廠商就非常多了
小輪徑的 Kinetix Pro

幾週前有車友問小索說:像這種幅條不是平均等距分佈在框上的,會有側向剛性高低之分嗎?
比方:有幅條支撐的地方側向剛性很好,沒有的地方側向剛性很低?

其實這種說法小索也在網上看過;仔細想想若真如此,那Campagnolo,Rolf的輪子出了這麼多都不怕出問題嗎?

既然今天有治具能驗證,那就要親身的實測看看;相關的測試影片,可至以下找查: 側向剛性測試

去年車友借小索一對輪子Campagnolo Bora Ultra 35 G3編法

量測幅條處的側向剛性是: 43.3N/mm
而無幅條處的側向剛性是: 42.25N/mm

再量另一組,AMAIN-T

量測幅條處的側向剛性是:55.15N/mm
而無幅條處的側向剛性是:54.95N/mm

經過實際量測我們可知道,不管G3編法或類似Rolf的編法,都不存在側向剛性差異過大的問題
並沒有所謂有幅條的地方側向剛性很好,沒有的地方側向剛性很低
那這類的編法有什麼缺點嗎?小索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
有幅條的地方輪圈會內縮,沒有幅條的地方會凸出
當您用的輪圈框高愈,這種情況就愈明顯
也因此Campagnolo LOW-PROFILE WHEELS,不會去用G3編法
Neutron Ultra, Hyperon Ultra two
CAMPAGNOLO'S LOW-PROFILE WHEELS HAVE BEEN DESIGNED FOR CLIMBS AND LONG-DISTANCE RIDES.(Campagnolo的低框輪組,設計用於爬坡與長距離的騎乘)常看小索文章的就會知道為何長途的騎乘適合用這種低框輕量的輪子


網路亂竄的流言太多了,看了這麼多年,最終還是必需親身實測才能相信,您說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