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2017 KALOS Komet 2vs1 輪組解析

2015年底,小索發了一篇文:CHC的輪組測試--側向剛性
文中指出台廠與國外大廠的輪子最大的差異在後輪的側向剛性

大廠相當注重輪子的側向剛性,且前後數值較平衡;而剛性跟使用者重量有其相關性
小索從CHC的測試中獲得了啟發,開始投入設計自己私有的花鼓與輪圈
一切都是為了做出突破,讓使用者有更佳的產品體驗

而這輪子KALOS Komet 2vs1也有類似的概念
採用毛爸全新設計的花鼓,搭配航翊的45mm管胎碳框,在台灣市場中成功的製造出話題

小索今天有幸拿到這組輪子,帶大家來看看表現如何
======================================================================
實測約1300g

KALOS Komet 2vs1 在設定上跟 SOLE TU45 零式 相當接近,都是全地型輪、框高也一樣都是45mm,也都是管胎框;下述就來做個簡單的比較

棘輪一週30T(響)

後輪 21支,採2vs1編法,傳動側幅條加粗

-重量方面 TU45 1230g較輕些

-Komet後輪幅條的支數為21支,傳動側14支有特別加粗

-框體的部份TU45 27mm,寬了2mm

-TU45棘輪齒數是60T,接合速度較快

-培林的負重能力,TU45是較優的;但依小索的經驗來看Komet的培林尺寸設定也應不會有耐耐用度的問題;若是能省去一點重量不外乎是一種好做法

-komet剎車邊看來有經過粗化處理,制動力應不錯

-TU45有棘輪座防咬鋼片,減緩飛輪在棘輪座上的咬痕


剛性數據是最令小索訝異的,兩組輪子彼此用的料完全不同;但側向或扭轉的數據幾乎一樣
若是說這兩組輪在性能上最大的差異點,應該會在彼此70g的重量差上

最後再貼一下大廠的剛性比較表
不管是KALOS Komet 2vs1,或是SOLE 零式;在剛性的表現上都有大廠的水平甚至之上

二年過去了,當時小索直言開了第一槍,產生後續不少是非
但也看見有其它台灣廠商為了做出更好的產品不斷努力著
原來我並不孤單~~~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車友提問:為何後輪左側的幅條捉起來都軟軟的?張力會不會低了點?

其實相關的文章,小索兩年前有寫過,最近有車友提問,所以再提出討論一下
http://good886mylove.blogspot.tw/2015/09/blog-post_22.html


圖中是一般的花鼓,而框體是34mm高的鋁框
後花鼓右側因為要搭載飛輪
所以花鼓的中心位置(藍色虛線),"並不在左右耳的中心點"


該花鼓中心至左右耳的(Center to Left flange/Center to Left flange)的距離是33.8/16.2mm紅線是幅條
先看後輪右側的幅條:張力拉比較高為120kgf ,推算得垂直分力為119.49kgf
側向分力為7.07kgf



輪框需編在花鼓的中心(就是所謂的正心)
右側的幅條產生的側向分力左側幅條產生的側向分力必需"相等"


由側向分力可以反推回垂直分力為57.27kgf,而幅條的張力為57.84kgf


還記得右側幅條的張力是:120kgf,而左側幅條的張力是:57.84kgf
後輪左右側幅條的張力比57.84/120 = 48.2%
對的,為何你會覺得後輪的左側幅條比較軟,因為它的張力就是比較低,若配上的幅條也細,那捉起來就會偏軟
反之把輪組的幅條張力拉高幅條加粗,捉起來就會較硬

但是張力拉高、幅條加粗不代表輪子就一定會更耐用
這張圖其實出現好幾次了,SAPIM說它們家最輕的cx-ray反而是最耐用的
另外有流言說圓鋼絲比較穩定?小索還真的想不到這論述的基礎為何……
關於幅條的張力,小索也咨詢過任職於國際輪組大廠的前輩

幅條張力不會設定的非常高,太高的話輪子會變的很硬,有衝擊來時會沒法吸收,可能會導致其它料件的損壞

說來也蠻有道理的,他們家的輪子幅條張力上限是設定在120kgf左右
當然各家的做法不盡相同,也有設定在150kgf的
==========================================================
回到我們剛所說的:左右側幅條的張力比57.84/120 = 48.2%
小索是用三角函數推導出幅條張力比

而該值的求得只跟花鼓輪框編法有關當這三者決定時,即可推算出張力比
跟你用的幅條外型粗細材質完全無關
說換個幅條左右側的幅條張力比就能改變,這當然是不可能的

上述是一位法國車友跟小索討論後輪左右側幅條張力比的問題
車友說左側的幅條換掉後,張力有所提升(比值提升)
小索說應該是有什麼誤會
車友再重覆確認後,發現其實是沒變動的
其實這問題只要編過多組輪子、每次都能精準量測幅條張力值即可得知
==========================================================
輪子看似簡單就是四個料件組成的
能夠組起來就可以說會編輪,在車廠組輪的資深員工其實比小索還熟練許多
但如果廣義延伸出去要編個好輪:從選料上什麼花鼓、什麼幅條,張力該拉多少?
成品的性能測試、疲勞測試是否都能在高標……這些才是真正的know how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輪子好輕好棒?真是這樣?

有車友問小索說:市面上某些碳輪管胎輪有<1100g,開口的有<1300g
為何小索你的輪子都來的重些?

這是個好問題
其實早在5年前,小索就編過1030g的全碳輪
前441g,後590g;共1031g
給當時羽量級的我(60kg)專門比爬坡賽用的
這輪子最大的優點就是輕,好拉轉;但抽車就會有些頓
下坡的操控性與穩定性也會有所打折,連帶還燒框
所以這輪子小索只有自己騎,從沒販售過
=========================================================
輪子是由四個組件構成的,花鼓、幅條、鋁頭、框體
市面上的花鼓一對在300g上下
公版DT240s ,一對是322g
超輕量的鋼製幅條、鋁頭 一組是5g左右
280mm長,含鋁頭一組是4.88g
加上框體的重量,相乘相加輪子的總重即可"估算"出來

其實一些輕量輪只要看到實體跟輪重,就可得知是輕在哪個料件上

比方搭超輕的碳纖幅條,光是這部份就可以少去100g以上
2mm圓徑的碳幅條,一組約2.5g
若花鼓的重量一般,用的也是傳統的鋼製幅條,那輪子還能特輕
很明顯就是框體極輕;一個框輕80g,一對輪就少160g;相當可觀

輕的花鼓做法上最可能就是縮小培林尺寸==>影響到耐用度
輕在幅條上==>影響輪子的剛性
輕在框上==>剛性勢必也會減損,而連帶有其它風險;燒框、撞擊破裂
畢竟它就是省了材料才有辦法做輕
所以我們可以得知,輕在框上雖有效,但風險也是最大

要做出輕量的輪子,就是小學生的加法一點也不難
難的是 耐用度性能 能到什麼水平
=========================================================
仔細觀察市面上許多大廠的輪子
早期都做的很輕,近幾年不斷的上修

2011 ZIPP 303 一對輪重1171g     ----> 2016 ZIPP 303 Firecrest 303 一對輪重 1390g

舊款ENVE 1.45 45mm 單框重 295g ----> 新款ENVE SES 4.5 48mm 單框重 361g


早期DTSwiss還出過1000g的輪子,
RRC424F/RRC525R;官方數據一對1000g
大廠的思維是很謹慎的,會以"品質、安全、耐用"為優先考量、再來考慮性能(剛性、重量、風阻……)

輪子的耐重也標示的更為明確,不再走模糊地帶
DTSwiss PR1400限重

Fulcrum Racing Zero 限重
MAVIC R-Sys SLR 限重
而小廠的思維就簡單許多:我的輪子輕、剛性很好,不用耽心限重………
當然用說的總是很容易

這是2010 ZIPP 輪框的撞擊測試,直接測給你看

小索測試碳框只剎後輪下滑136(8.5%/4km),均速壓在30km/h之下,沒燒才能成為我的口袋名單
https://www.facebook.com/little.so.77/videos/1496871606990797/

最後插入朋友騎過小索1030g的超輕輪跟 "TU44 零式"的比較
這兩個輪子含外胎可是差了超過300g,但 TU44 零式"的剛性好非常多



看完之後,您還會執著於重量?

小索並沒有說輕不好
輕很好呀,但必需建立在"安全、耐用、性能"之上
仔細想想,其實一直以來我們也都知道有比重量更重要的事,您說是吧!!

2017年10月6日 星期五

車友提問:DTSwiss RR21、PR1400 爬坡會有幅條摩擦聲音,是否是張力太低的緣故?



這是某車友這幾天的提問

DTSwiss RR21、PR1400  爬坡會有幅條摩擦聲音,是否是張力太低的緣故?

其實有異音的輪子並不是車友自己的PR1400
而是看車店說這型號的輪子會有這方面的問題,來咨詢小索的意見

車友還提到:量後輪的張力只有10 

上述的問題小索來做個解答
==================================================
RR21、PR1400這兩組輪的設計是幅條一定會接觸到,而輪子在受力時幅條會拉、放
輕微的位移產生磨擦、就可能會有聲音產生

日前也碰過一組RR21,小索在鎖固飛輪時就有異音產生
異音的主因就是幅條交疊處磨擦產生的
實際上可以搭配治具模擬施力方式複制出來

第二個張力的問題:車友是拿Parktools TM-1 量測讀值是"10",對照原廠的張力表,發現張力值只有80kgf -- 偏低
但真的只有80kgf ???


小索在2013年就發佈過一篇文章:如何量測輪組的幅條張力

文中大意是:
同型號但不同批的幅條做出來的厚薄、重量都會有差,會大大的影響到張力量測的讀值
(這批幅條若是肥一點、重一點,同張力下量出來的讀值就會偏高)
也因此原廠給的張力表"僅供參考"

空有張力計是沒法量出精準的張力值,還要有一台拉幅條的機台
其實輪子編的夠多,我們就會知道這是一個常識題
左邊就是拉幅條的機台,把幅條掛上去拉到100kgf,再用張力計去量測
就能知道這支幅條在100kgf下用張力計量測的讀值

夠專業的組輪廠當然也會有相關的設備,電子式的,非常高級


這是老問題了,只要輪子編的好,上萬公里後,下降的幅度會非常少 10kgf內


做個總結:
DTSwiss RR21、PR1400 會有異音;"主因就是幅條交疊處的磨擦產生的"任何幅條有交疊的輪子都有可能發生,不需要放大解讀;而解決的方法也很多,不贅述

懷疑幅條的張力不足嗎? DTSwiss是個知名的大廠,小索認為QC是不太可能隨便
但難保有個萬一,若要檢測幅條張力?必需要用準確的方法:如何量測輪組的幅條張力

最後:
維修輪子請找專業的店家處理,發現問題、對症下藥、一次到位

2017年9月7日 星期四

何謂燒框?為何會燒框?如何避免?

今天來談談大家常常聽到的一個辭:燒框
燒框是碳框特有的專有名辭,用鋁框都不需耽心燒框?為何?

先來想想我們何時會碰到燒框呢?其實就是在下坡的時候
下坡我們要透過剎車來減速,這是一種能量轉換過程
位能-->動能-->熱能
隨著(車+人)的位能減少-->車速就變快-->為了減速、剎車皮去磨框就會有熱能產生
所以當(車+人)愈重、坡度愈陡、滑的愈慢 愈容易燒框

熱能不斷纍積,排不掉,最後框就變型了,這就是我們俗稱的燒框

那就只有碳框會燒(變型)?鋁框都不會?
這跟碳框的製成有關,碳纖複合產物是由一片片交織好的的碳纖布疊合,彼此間是用膠(環氧樹脂)來黏著,加壓加熱成型

用於黏合的膠(環氧樹脂),有其成型的溫度、遇熱會軟化,這就是燒框的主因
並不是碳纖維不耐熱,而是膠不耐熱

下述就是簡單碳纖維品製成圖片
輪圈材料,切割好的碳纖布;圖源:Easton Cycling
一層層貼上去,成為一個輪圈的型狀;圖源:Easton Cycling
貼貼貼;圖源:Easton Cycling
貼貼貼;圖源:Easton Cycling
最後放入大型模具,高溫高壓成型;圖源:Easton Cycling
看到這大概就會知道,要如何才能做出不易燒框的框體呢?其實最基本做法就是膠要夠耐熱
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High TG

那只要用上High TG樹脂就不會燒了?絕對不是。個人看法:無論廠商說了什麼,一律持保留態度,真相為何?還是必需親測
High TG 220°C-->下滑1km就燒

依小索的經驗,目前市面上的Tubular carbon rim(管胎碳框)有牌的,會有一定的水準;碰到燒框的機會並不大

但是Clincher carbon rim(開口碳框)就剛好反過來,會燒的比不會燒的多非常非常多


同樣的廠牌、製程下,為何開口框比較會燒呢?
左為開口框,右為管胎框
管胎的內胎是被外胎所包住的,外胎承受全部的胎壓
開口的內胎是被外胎+框所包住的,外胎+框 承受全部的胎壓
膠遇熱只要稍微軟化,內胎的壓力直接把剎車邊給撐開
所以開口胎只要一燒框,最明顯的現象就是剎車邊變寬


那在使用上如何避免燒框
一、使用原廠建議的剎車塊
(普遍來說制動性好的剎車塊,會讓框溫快速升高,廠商在挑選時會選擇符合ISO規範,並且升溫慢的)
二、剎車塊要安裝對位,夾在剎車邊上不能有吃單邊的情況
三、下坡兩輪同時使用,前輪的比重佔6-7成
四、剎車時採用點放
(關於第四點,實際工廠端在機台上測試只要夾器放開數秒鐘,溫度就會大幅下降;但其實小索個人使用碳框跟鋁框的剎車方式上並無二致,沒在點放的)

若一切符合上述原則下都還會燒,那只能說或許這框不合您用;這不見得是使用者的問題,也有更大的可能是這框的水準還不夠

上述純屬經驗分享,若有任何問題歡迎提出討論

2017年8月22日 星期二

友提提問:剛性? 路感?

上星期有位車友要跟小索購買TR22 零式;TR22 零式的剛性自然沒話說
但車友耽心:他的車是鋁車架,配上去路感會不會更顛、更不舒服呢?

這是個好問題,似乎很多人都有此疑問,今天來討論一下

幾年前小索的文章中有提到,探究輪子的剛性有三種:側向剛性扭轉(驅動)剛性縱向(徑向)剛性
側向剛性
扭轉剛性

縱向剛性
側向剛性最常聽到、扭轉剛性有些廠商會提到,而縱向剛性幾乎沒人去討論

1. 側向剛性不好的輪子,有磨剎車皮的可能,抽車會軟趴趴,下坡有飄移的感覺
2. 扭轉剛性不好的輪子,極輕齒比座著瞬間發力加速會有些力不從心的感覺
3. 縱向剛性不好的輪子,會直接散掉,框折成好幾節
我們指輪子剛性,都是在說側向剛性 或延伸去討論扭轉剛性
但絕對不是縱向剛性,為何?
能在路上跑的輪子,縱向剛性都不會有問題;框折成好幾節的情況,我們沒什機會看到,一般情況是不用去耽心輪子的縱向剛性


那縱向剛性完全沒討論的價值?其實縱向剛性跟路感有很大的關係
下面小索花點時間來討論縱向剛性這東西

若拿沒編起的輪子去做縱向剛性的測試(單輪框)結果一定是非常糟糕,不同框高的輪框差異極大
框高僅有16mm的輪框 MA3 縱向剛性是23.3N/mm - 這是指沒編起來的輪框,數據相當的淒慘
當然上述的數據大家看看就好,單討論框的剛性意義並不大,光只有一個框,也沒辦法上路騎我們該探討的是編組完成後的剛性

這就是發展百年以上張力輪的特色,編起來後的輪子的縱向(徑向)剛性大幅提升
框高更低的Crono只有13mm高,編成輪後,縱向剛性突破 2000N/mm

而小索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側向剛性這個值,若有印象的話大家會知道一般的輪子側向剛性是多少:20-50N/mm,跟縱向剛性的值差了50-100倍
這也是為何
探討輪子的性能時,我們會提到側向剛性,而不是縱向剛性
不用耽心超高的縱向剛性,反而是要留意偏弱的側向剛性
上圖還透露了其它訊息,一般人會覺得框高愈高輪子的縱向剛性愈好
但仔細看圖中的縱向剛性最低的反而是最高框的ZIPP 808 82mm

那要如何讓路感變的舒適呢?最簡單的方式把胎壓放低即可,為何呢?
下面這張圖就可以做解釋
路上有一個5mm的凸起物,若是胎能幫我們吸收4mm,實際的震動就剩1mm;這就是所謂的吸震,路感變的舒適;
胎壓愈低受力後胎的變形量愈大,愈舒適(變形量大=剛性低)
普遍認為,縱向剛性比較低的輪子路感會愈舒適 
很多碳輪騎來路感是比較舒適的,因為實際在做縱向剛性的測試時,同樣框高的碳輪縱向剛性通常比鋁框來的低

當然小索認為縱向剛性只是輪組舒適與否的一環,材料本身的特性也是一個重點
框高愈低,幅條用的愈少愈細;這些都會讓路感更為舒適
那路感舒適,輪子的剛性會不會連帶下降呢?還記得剛剛說的,輪子的剛性是指:
側向剛性,甚至更延伸去討論扭轉剛性
縱剛性影響到路感舒適性
這也是何為有的輪子可以做到剛性好路感也舒適的根本原因,因為這兩者是不相衝的,本來指的就是不一樣的東西

回到文章最開頭處:
"TR22 零式"的剛性是優異的(側向剛性與扭轉剛性),也因為框高低、幅條用的細,路感也較為舒適
市場上有沒有其它產品可舉例?小索想了想Campagnolo Bora ultra 35也是,幅條用的少又細,剛性測來也真不錯,我想它的路感也是舒適的!

2017年8月9日 星期三

車友提問 DTSiwss 輪組 PR1400, PRC1400 差異? DICUT、SPLINE?

前幾天有位車友在網路上看到一編文章在探討 PR1400, PRC1400 差異?
車友就這篇文章詢問小索的意見,仔細看了一遍之後,發現文中有許多細項值得深入探討

當然該車友有疑慮,其它車友也可能有疑慮,今天就把它一一點出
車友的解讀是正確的,兩組輪定位是不同的

光看名稱 PR1400,PRC1400,僅差一個字母,會覺得兩者非常接近
但是連到DT官網仔細看一下輪組的全名就會發現有所不同之處

PRC 1400 SPLINE® 35 - 35mm  高 Tubeless 框, SPLINE 技術
PR 1400 DICUT® OXIC- 21mm 高 Tubeless 框, DICUT 技術,剎車面 OXIC處理

其實這兩組輪子用的框、花鼓、連幅條都不同,只是剛好部份名稱接近,而讓人混淆

說 PR1400 改成 PRC1400 這個曲解可深了,根本不一樣的東西

+1,+20,+15,+20%,改了什麼直接用數據告訴你
實際上是 RC 38 SPLINE 改成 PRC 1400 SPLINE 35


PR1400的幅條是較粗的全Aerocomp,而新推出的PRC1400 是Aerocomp 混合 最輕最扁的Aerolite
圖源:DT官網
如同小索以往所述,輪組是一個系統性的東西,應以編成輪組後去做性能評估,而不能只看單一材料的特性
在花鼓、幅條、框體都不同的情況下,會有合適的組合搭配

比較粗的幅條編成的輪子就一定比較穩定~~~~這種說法似乎有欠周全


2013 的SPLINE花鼓跟 DT240 公版花鼓有夠像
DT 240s 公版花鼓


2018 SPLINE 陽極後切削,做出陰陽變化,外型也較為圓滑;其實改進的不只有外觀
在幾合上做了優化,將花鼓中心至右耳的距離從15.3mm +0.8mm 改為 16.1mm
宣稱可增加 15%後輪側向剛性-->改進剛性重量比,是輪組許多重要性能指標的其中一項
(剛性的增加指的是RC 38 SPLINE 改成 PRC 1400 SPLINE 35)

但這顆新款SPLINE花鼓僅用在DT的廠輪上DT並沒有針對公版品240s做修改

輪組廠的角度來看需要對輪子的性能、耐用度做保証修正了SPLINE花鼓進而提升側向剛性
但若以
花鼓廠供應商的觀點來看,僅需保証花鼓是耐用的,編輪者買回去編輪,輪子的剛性是否符合需求,是編輪者需要負責的並非花鼓廠,所以公版花鼓240s的設計就原封不動



DTSwiss DICUT® DT最高端的車輪技術
外觀上,三種花鼓有所不同;圖源:DT官網

小索比較DICUT 與SPLINE花鼓異點如下:
DT NAIL Head spoke只用在DICUT系列的輪子上,就能得知級數不同

DT採用DICUT花鼓繞了一圈後,又回到市售公版花鼓的設計方向這真是天大的誤解了
點入官網一看,多出了一系列新的DICUT輪組直接在最上面


說實在話太多了,直接看廠商的報價,也知道什麼是比較頂級的
同樣都是2018年新產品,DICUT,硬是比SPLINE多出400eu

最後來看一下,新款DICUT花鼓的設計方向
由左至右:GIANT SLR0,SOLE 零式,DTSwiss ARC1100 DICUT
2016 Giant SLR0 21孔 2vs1編法
2017 SOLE 零式 24孔 2vs1編法 (左右耳加大)
2018 DTSwiss ARC1100 DICUT  24孔 2vs1編法 (左右耳加大)

雖然小索不曾與它廠設計師有過交流,但原來彼此的想法是相似的
看來這一年走來方向是對的


上述這些資料google一下都找的到,小索深刻的體認到,寫一篇文章真的需要用心、需要多花些時間
我的文章代表著我做事的細心與態度~~~追根究底,一點都不隨便